环球时讯:致那个没分寸的同事: 管!好!你!自!己!
“人呢?”同事在微信上发给我两个简简单单的字,已经让在公司楼下等电梯的我心情蒙上了一点灰。
我俩平级,约好了早上9点到公司讨论昨天的方案。现在8:55分,我没有迟到、没有爽约,但她那种漫出屏幕的“颐指气使”的态度让我觉得有点被冒犯。
同事也许本意并非如此,但听者有意。如果她能用“我已经到公司了,你来我们就可以开始了”或者嫌麻烦那就更简单点——“我到了”也比“人呢”会让人感受更好。
(资料图)
我们上班是来赚钱的,却总是会被没有分寸的同事“无心”冒犯到,吃瘪、受气。
我被同事“无死角”挑剔
先交代一下背景,我和同事同岁、平级,关系相处的还算融洽。她大毛病没有,但时不时要挑剔人的习惯有时真的让我火大。
比如,我穿了一件有点贵的衣服上班,她就会说:“哎呦,还是你家境好啊,这件衣服一般人穿不起。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家的人,哪舍得买这么贵的衣服!”我买了四百多的电动牙刷,她也要开麦:“你买这么贵的牙刷干什么,我买的才六十九而且用起来还很好。”
无论我买的什么东西她总能从中挑出点毛病来,从来就没有说过一句好听的;而她的任何东西都是物美价廉豪华大气。
听多了我真的心烦。不过这些不涉及到工作,我也就忍了,大不了平时少闲聊。但有时候她在工作上的莫名挑剔让我怀疑她是不是针对我。
有一次我们要给客户办讲座活动,我拜托她把座位安排依照表格上的排列变动即可,明明只要说一声“好,我知道了”就可以的事,但她总是习惯挑毛病:“这样的座位安排,不会不好使用吗?”我问她:“那么,你认为该怎么安排?”她就撇着嘴说“我只是感觉不太好而已”,根本不会给你提出改善方案。
大家都是老职场人了,难道不明白“给方案是解决,挑毛病是找茬”这个道理吗?
我被平级同事在群里频频@
我对工作群的理解是这样的:主要用来关注领导安排和传达的工作,而不是同事之间交流。平级同事之间除非是交代领导的安排,否则有工作上的往来私聊就好。工作群里面基本上都是上级给下级安排工作,只需要接收就可以了,平级之间在这种场合不多话的。
我个人一直是这么操作的,传达领导的安排,用工作群;同事之间对接,私聊。但我们团队有个老同事,比我早来两年,特别喜欢群里@我。客户需要修改方案他艾特我、和合作的另一个团队开会他@我、法务要合同他@我、广告公司制作好了Demo,她也@我审核。
总之,凡事都要在群里艾特我。我不知道别的同事烦不烦,我是烦死了。感觉他像是我领导,在给我指派工作一样。
我和他提过两次,工作对接咱就私聊,也省得打扰群里的其他非相关同事。可是他的看法是,工作就在工作群里聊没什么不妥。
我总觉得在工作群里面这么一个正式的场合,频频被人@感受很不舒服,平级同事之间的沟通不太需要工作群,可以面对面沟通、或者为了留好证据在社交软件上私聊、邮件都行。
这件事从大道理上说,他确实做得没什么毛病,只是对工作群用途的理解和职场角色的关系理解不同,导致我内心有些抵触他的这个行为,觉得他没有把握好工作群使用的分寸。
比如,领导的工作安排和分配,可以发到群里直接艾特对方,既让领导和其他人知道这事儿你交代了,也让别人都知道这事儿对方做了,没人会觉得冒犯。
比如,针对工作上的事情,基本上回答对、是、好的就可以了,不要多讲,以免打扰别人;
比如,某个人表现好,在群里@对象表扬一下,这是好事,在群里要“张扬”;不好的事情要私发或是发到相应的小群,尽量缩小范围、低调处理。
我被暴脾气的领导天天发飙冒犯
我们公司有老带新的制度,而我的师父在公司以脾气暴躁出名,是一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中年男性。一旦有紧急的工作任务,他就会炸毛,并将压力传导给周围的同事。
比如,有一次我们召开紧急会议,他让我把资料和笔记本电脑带过去,资料比较多,我还没顾得上拿电脑,他看见了就当众吼我“笔记本呢!不是和你说了?一天想啥呢?”
再比如,他让我改一封发给客户的回函,要求斟酌好措辞、把要点提清楚、核对准确报价,这些我都需要一一核实后才能写邮件。可他才布置给我不过10分钟,就反复催促,不耐烦地问我“好了吗?好了吗?怎么那么慢?”
更让我觉得被冒犯不适应的是他有时甚至就直接站在我的身后监督工作,如果哪个步骤做得不符合他的习惯,抑或出了某点纰漏,他会立刻语气很差地指出来,而且还会在语句末尾加上“你可真行”、“真是的”、“我服了你了”之类泄愤且杀伤力极大的话。
我们公司的风气很传统、保守,大家默默遵从一个常规但不合理的生存规则——无论师父如何难搞、奇葩,我们都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消化,避免与之发生冲突。没办法,为了糊口,大家只能服从和遵守公司的游戏规则。
理想同事:做事踏实靠谱、交情清淡如水
在《跃上高阶职场》这档节目里,马伊琍谈到了工作中与别人交往时的分寸感的核心:君子之交淡如水,保持距离,但在工作中的踏实靠谱,给予他人坚定的安全感。这种职场上的分寸感,可以让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进退有余。
马伊琍说出了我们理想中的同事:做事踏实靠谱、交情清淡如水。
很多工位都会用一些距离或者用隔板隔开,以此来表示物理上的分寸感;在心理上,我们也需要用得体的分寸感来“隔离”,让彼此的人际交往更舒适。
心理学中的“刺猬效应”很好地形容了我们心理上的分寸感: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由于刺猬身上长满了刺,所以它们彼此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避免被彼此刺伤。
“刺猬效应”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管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会呈现出一种倒U型的关系,太近或者太远都不行,只有中等程度做到适当才最令人舒服。
为了在工作中能找到彼此都舒服的那个点,建议大家不妨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尊重规则。
和同事相处久,交情会变得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但即便再亲近,同事之间还是存在利益和竞争关系的,上下属之间也只是公事上有“等级之分”,工作之外大家就是平等的普通人,要能分清场合、守好界限,这才才能让彼此的关系长久维持下去。
企业文化、《员工手册》这些东西看起来比较务虚,但里面有你所在的单位最基本的界限框定,大家最好能重视一下里面的一些规定,比如不要瞎打听同事之间的薪资、上班时间少聊私事等。
第二,两个人相处的舒适感由双方感受决定的,不能一厢情愿。
在韩剧《听见你的声音》里有句话说的特别对:“开玩笑要当事人觉得好笑,才是玩笑。”,否则就是尴尬和冒犯,这条原则对于关系中的“舒适感”也适用,双方要觉得都舒适才是真的关系好。
如果某位同事总以自己“性格坦率”、“心直口快”、“我们关系好,没想那么多”之名,行让他人觉得不舒服的事情,我们大可不必检讨自己是不是“玻璃心”、“太计较”了。职场不是《非诚勿扰》,大家来上班是求财、求前程的,不是“求人”的。
第三,勇于表达不爽。
当你觉得被同事的言语、行为冒犯了——不管对方是有心还是无意的,最怂的做法,你起码可以不接话茬、摆张臭脸,让对方知道你不喜欢他的这种方式。“刚”一点就勇敢怼回去:“你为什么这么说/做”“你这样让我挺不开心的”“我不喜欢你的这个玩笑”。一次不够就多怼几次,让对方知难而退。
如果我们人人都能谨记职场分寸感就是:管好你自己吧,我要做什么和你有什么关系?这个江湖会清明许多。
作者 | 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