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新刊导读|新西兰自然保护地气候变化适应路径及其启示(全文可下载)
新西兰自然保护地气候变化适应路径及其启示
(资料图片)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ath of Protected Areas in New Zealand and Its Enlightenment
撰文
李可心/LI Kexin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王小珊/WANG Xiaoshan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岳超/YUE Chao
北京二外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北京市评标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赵智聪*/ZHAO Zhicong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
全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23-03期P20-26
点击文末小程序可下载全文
本文引用格式:李可心,王小珊,岳超,等.新西兰自然保护地气候变化适应路径及其启示[J].中国园林,2023,39(3):20-26.
摘要:自然保护地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显著的客体,也是气候变化适应性应对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亟须探索自然保护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路径。以新西兰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经梳理分析,初步总结得出对我国自然保护地适应性应对的5点启示: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动态规划体系和方法,提高响应能力;全面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抵御能力;重视游憩变化与设施安全,降低利用风险;加强科研监测力度与广度,夯实应对基础。
关键词:风景园林;适应气候变化;碳中和;新西兰;国家公园
Abstract:Protected areas are significant objects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essential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tected area system composed mainly of national parks and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actively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explore the path of protected areas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paper takes the protected areas in New Zea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it preliminarily summarizes five inspirations for the adaptive response of protected areas in China: establishing a climate change adap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ing governance capacity; building a dynamic planning system and method to improve the response cap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comprehensively to enhance the resistance; emphasizing recreation changes and facility safety to reduce the risk of utilization; and enhanc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response.
Key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carbon neutrality; New Zealand; national park
全球气候正在显著变暖,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已是气候变化应对的先行者与探索者。其中,新西兰由于气候变化的规模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及长期数据的缺乏,其自然保护地重点采取了“适应”(Adaptation)策略,即根据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及其影响,对自然或人类系统进行调整,从而减轻危害或利用有益机会。通过改变规划管理方式,减少气候风险脆弱性、增强气候韧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应对方案。
1
新西兰气候变化的应对历程
全国温度的上升、降雨模式的改变,以及进一步的环境影响对新西兰生态系统、本土物种、景观资源与游憩活动构成了重大风险,并已涉及自然保护地的方方面面。
新西兰保护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专司自然和历史遗迹保护职能,负责编制各级规划并开展保护管理工作。以2020年6月《保护部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计划》(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ction Plan,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发布为标志,自然保护地的气候变化应对开始进入系统规划阶段。该文件是保护部管理体系下的首个气候变化应对总体战略文件,也是自然保护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应对的统领性规划。目前,在“行动计划”的指导下,气候评估、沿海淹没风险评估、部分本土物种的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
新西兰自然保护地气候变化
适应路径内涵
● 组织架构
保护部以既有部门为基础,组建了特别行动团队“气候变化应对技术咨询组”(Technical Advisory Group),负责“行动计划”的实施、指导与反馈。
● 规划体系
“行动计划”不仅建立在国家已有相关政策与战略的基础上,其实施也被列为自然环境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首要行动,并直接向国家决策提供信息。“行动计划”覆盖了现有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及保护部全部职责范畴,为自然保护地提供气候变化应对的统一指导。规划体系的贯穿协调确保了应对行动的规范性和整体性。
图1 新西兰自然保护地气候变化适应规划体系图
● 管理框架
弹性的“适应性管理”是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路径。保护部以科学研究及监测信息为基础,以气候变化风险识别与评估为依据,开展适应行动。关注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指标的制定与监测,以“动态文档”形式确保应对措施及时响应外部条件、国家行动及相关规划的变化。
图2 新西兰自然保护地适应性管理框架图
● 规划方法
在重要领域和地域的应对中采用了“动态适应性路径规划” (Dynamic Adaptive Pathway Plan)方法,保持了灵活性与前瞻性。以塔斯曼冰川小屋(Tasman Glacier Huts)为例。规划经由系列评估与预测,设定阈值指标体系代表决策的触发点或过渡点,确定了不同适应路径。
图3 塔斯曼小屋动态适应性路径规划图
● 重点领域
可概括为生物多样性、游憩与设施、科研与监测3个方面。新西兰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将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应对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优先考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制定了气候变化下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流程。与此同时,新西兰作为世界级户外旅游目的地,气候变化适应已成为自然保护地游憩与设施规划、管理和运营的方法之一。自然保护地在各领域应对中也均强调科研与监测,并特制定有《气候变化适应科学计划》(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cience Plan)。
图4 陆地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适应决策流程图
3
对我国自然保护地适应
气候变化的启示
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其一,建议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自然保护地及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全局地位,考虑将应对具体内容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中。其二,建议管理部门研究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框架,并与现有管理体系融合。其三,组建气候变化工作小组,加强部门协作。
构建动态规划体系和方法,提高响应能力。气候变化速度相较于历史变化较快,虽然可进行适当程度的科学预测,但结果仍较为宽泛。其一,建议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考虑制定国土尺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气候变化适应规划”,并将其纳入现有规划体系。其二,建议定期开展应对的审查评估,动态修正规划。其三,可借鉴“动态适应性路径规划”方法,引入预测预防、长短期结合的规划理念。
全面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抵御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气候变化适应,既是提升生态系统气候韧性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举措。其一,建议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开展适应行动,针对性开展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工作。其二,建议开展对入侵物种等其他压力的管理。其三,建议以政策保障形式,将气候变化应对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事项,并将二者纳为各部门相关决策的必要性考量因素。
重视游憩变化与设施安全,降低利用风险。其一,建议将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潜在风险、活动带来的气候环境效应有关内容作为利用类活动的评估与准入条件。其二,建议将气候变化适应纳入游憩体验规划与访客管理机制,对可进入区域、重要景观和游憩设施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其三,将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纳入自然教育系统,提高访客认识。
加强科研监测力度与广度,夯实应对基础。其一,建议管理部门将气候要素等基础信息及规划管理审查评估等指标纳入自然保护地现有监测体系中。其二,建议全面开展气候变化对自然保护地影响的相关研究,系统提升对于气候变化的理解。其三,建议开展适应路径及保护恢复技术的研究,例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方法、动态适应性路径规划指南、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技术和栖息地连通性提升方法等。
致谢:感谢“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课题合作研究采购项目”对本研究的支持。
点击下载全文:
相关阅读
//////END//////
编辑 | 金花
排版|李旻
审核|金荷仙
▽
点击购买
关键词: